Pinned設計系統 | 數碼產品的生態系統不同層面的一致性如何改善用戶體驗? — 設計系統 (Design System) 是一套整合的設計元素共享系統,設計界正對這門知識趨之若鶩。我們做設計系統時,有想過是順應潮流去做,還是真正明白它的真正意義和目標? 我做設計系統的經驗不算豐富,只是讀百家之言略有感想,所以我希望在本系列的文章充分分享我對設計系統的理解、反思和看法,特別是一些討論不多的觀點。如果您有任何想法,歡迎留言交流。 由於篇幅在執筆時已超出預期,所以文章會分為多篇發佈 …設計系統9 min read設計系統9 min read
Mar 12網絡概念並非分水嶺:為何不應把使用者分為 Web2 和 Web3?Web3 是一個新興的技術領域,在加密貨幣和區塊鏈等 Web3 技術日益普及下,有個常見的誤解是把使用者分為「Web2」和「Web3」。我認為這種區分是不必要的,也容易讓人產生誤解。 語義不對 Web2 和 Web3 是一個全球網絡概念。Web2 是指當今我們熟悉的互聯網,以社交媒體和用戶生成內容為特點,但訊息流通仍是由中央機構控制;Web3 是未來的互聯網,涉及區塊鏈去中心化技術、加密貨幣和 NFT,訊息流通不再由中央機構控制。 由此可見,Web2 和 Web3 是用來描述相關的網絡技術和產品,是區分技術架構,而不是區分使用者的特質。 多元的使用者行為 其次,誰是「web3 使用者」?這不是非黑即白的問題。 愈來愈多人同時使用 Web2 和 Web3。我們用 Instagram 追蹤人們的動態、用 Google 搜尋、用 Amazon 購物,但同時我們可能也投資加密貨幣和 NFT。因此,把使用者歸類在任何一方都不合適。產品設計3 min read產品設計3 min read
Feb 27, 2022Mega App 的隨想綜合體驗的應用程式有何魅力? 早前因工作關係跟人討論 mega app 受某些客戶歡迎的原因。Mega app 在我們看來可能是一個功能不怎麼集中的東西,但它在某些國家受歡迎是有原因的。究竟 mega app 有何魅力? 我不知道該如何翻譯「mega app」這詞,入口 app?巨型 app? 我們暫且用英文稱呼它吧! 最近 LINE 與另一間公司合作推出一個新服務,用戶可以直接在手機應用程式查看和繳交電費。原來,LINE 早已經從小小的手機通訊程式發展成大型的應用程式,長期在台灣和日本的應用程式市場佔有一席之地。除了繳交電費,我們還能用 LINE 做甚麼? LINE VOOM:Instagram 和 TikTok 的合體 LINE TV:追劇平台 LINE MUSIC:音樂服務,音樂串流、換鈴聲、練唱歌 LINE WEBTOON:漫畫平台 LINE 旅遊:美食外賣和速遞、商店優惠、酒店和娛樂設施預訂用戶體驗4 min read用戶體驗4 min read
Nov 16, 2021Embrace Introverted and Different Sides of PersonalityPeople perceive me as focused and proactive at work, unaware of my introverted nature. However, I need to take time away from the hustle and bustle to relax after a long day. …Introvert4 min readIntrovert4 min read
Nov 14, 2021友善設計的歷史發展與未來讀《我們的行為是怎樣被設計的》 — 近年使用者體驗和通用設計等概念日漸流行,顧及使用者需要的設計已變成理所當然的事情,但你可知它們的起源 ——友善設計 (user-friendly design) 已經存在了好幾十年? 友善設計的起源 「友善設計」一詞最早見於 IBM 工程師撰寫的程式設計白皮書,主張告別以往忽視使用者心智模型的設計模式。12 年後,蘋果公司以「以人為本」宣傳 Macintosh 電腦,而這詞也成為了該公司的代名詞。放眼今天流行的設計思維和使用者體驗等概念,其根源於友善設計及隱含同理心的標準化工業設計流程。 友善設計是人類對嚴重過失和災難的自我反省。 以前人們普遍認為機器是需要學習來使用,例如透過培訓和閱讀說明書,並由專人操作,因此機器的設計只考慮生產目的,而不考慮使用者。 然而,三哩島的核災及當時戰時器材的問題,暴露了人機互動設計的缺陷帶來的嚴重問題。由於「心智極限」,即使是訓練有素的操作員,在危急時也會無法操作與他們心智模型不符的機器。這些失敗促使社會重新審視機器配合人類的必要性,並將友善設計融入生產流程中、制訂各式規範,例如交通標誌和汽車操作系統的設計,這些規範發展成為我們今天熟悉的工業設計。User Friendly4 min readUser Friendly4 min read
Nov 5, 2021Startup — 零程式碼,免費 Bootstrap 網頁設計及架站平台優缺點分析有沒有比 WordPress、Wix 和 Webflow 更簡易的網頁架設平台嗎? Startup 是初創人士或網頁設計新手的理想架站平台,以採用 Bootstrap 前端框架構建網站而聞名。透過網上編輯器加入網頁模板,半小時內即可擁有漂亮實用的響應式網頁設計 (RWD, Responsive Web Design),一行程式碼也不用寫。2021 …設計工具7 min read設計工具7 min read
Oct 4, 2021香港北魏文字風景的革故鼎新讀《香港北魏真書》,設計師不甘止於懷舊的高志 — 《香港北魏真書》簡介 陳濬人自大學起研究香港街上的北魏文字。他很好奇,為何滿街都是這種風格的招牌字?為何這種書體當年如此盛行? 從來沒有人研究眼前這遍習以為常的風景,他卻秉持初心翻閱古籍、尋訪大書法家的徒弟、老師傅,並拜師學藝研習書法,梳理香港北魏的古今,還把日益稀少的北魏字以現代化的「香港北魏真書」傳承下去。 本書匯集陳濬人在設計新字體方面的研究,從北魏體的起源和演變,到香港北魏真書的設計與應用,以恰好的篇幅追本溯源,查勘香港招牌字的前世今生。後半部份記載他與字體設計師和字體學者,輕鬆有趣的師生對談,一窺他年少時的起點及如何因社會和保育運動,覺醒成為這個「時代」抱負高志的字體設計師。 漢字書體不只有篆、隸、楷、行、草?你聽過明體、宋體,但「北魏真書」該如何詮釋?這是連平面設計師都不懂的知識! 北魏體的傳承與再演繹 「北魏體」是北魏時期鮮卑人一種激烈不羈的石刻書法風格。然而,由於漢人不屑外族文化,秉持自己的楷書為正統,再加上禁碑令,北魏體因此一直不受重視,直到清代才掀起研究魏碑的風潮。其中,趙之謙的魏碑風格集各種書體大成,影響了近代香港的書法家,如區建公、蘇世傑和卓少衡等人。書法家和「寫字佬」都寫當時流行的北魏風格招牌為生,塑造了香港 1940 至 1970 年代的文字街景。字體6 min read字體6 min read
Sep 30, 2021湮沒於黝黯的霓虹色談《霓虹黯色:香港街道視覺文化記錄》與本土文化熱潮的再現 — 身為設計師,我也曾想過,怎樣的設計才能展現香港特色。是紅白藍、是維港兩岸的高廈,還是茶樓的一盎兩件、蝦餃燒賣? 所謂設計 (design),就是解讀和重新構建文化符號 (cultural sign/symbol)。文化符號也許就隱藏在你我每天穿梭城市的光影中。當局者迷,如果不是有人如數家珍稱讚你的家鄉多美,恐怕我們難以察覺這些符號,察覺後才醒悟錯過了太多東西。 《霓虹黯色》 「霓虹黯色」是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之信息設計研究室的研究項目之一。研究團隊走訪全港大街小巷,仔細記錄了霓虹招牌的特徵,並探索箇中的美學涵義、工藝與消費文化。團隊還訪問了學者、書法家和招牌師傅,回顧昔日發展蓬勃的霓虹招牌工業和社會面貌。團隊將研究內容出版成書,舉行了多場分享會,並建立了 Facebook、Instagram 和 YouTube 專頁,讓更多人從霓虹招牌了解香港的美。香港7 min read香港7 min read
Aug 26, 2021設計專才,還是設計通才?與資深設計師的對話與反思 — 當我們攀上了職涯的某個階段,便會開始思考和決定職業方向。我以為過了那個階段,便會對發展方向有更明確的想法。可是幾年來,我為了尋找適合自己的路,縱使職級升了,崗位換了,但我反倒變得愈來愈迷惘。最近,我有幸與幾位經驗豐富的設計師交談。他們真誠的分享與指點,讓我腦海中的迷霧逐漸散去。 其中一個迷惘就是身為設計師的定位。 我通常介紹自己是一位「雜學型」的設計師。不管在設計內外,都學得很雜,愛看各種雜學書籍,也在 Instagram 開設了「設計雜學」專頁分享設計路上的各種學習心得。前陣子聽到的批評,讓通才如我非常懷疑自己是否專業。加上近年 UX 工種愈趨專門化,設計通才真的有市場價值嗎? 資深設計師的看法 從我跟幾位資深設計師的談話中,我們都在預測未來設計和 UX 職位的就業需求,究竟通才還是專才會被市場淘汰。這是一個挺現實的話題。 有人不看好通才,因為市場上的工種愈趨專門化,設計師需具備專業範疇的頂級能力才能保持競爭力。Ux設計6 min readUx設計6 min read
Jun 21, 2021計算 Net Promoter Score (NPS) 淨推薦值分析客戶及產品滿意度的黃金指標 — Net Promoter Score (NPS / 淨推薦值) 是一個定量 (quantitative) 的客戶分析工具,是以一條問題衡量客戶對品牌或產品的整體忠誠度。 直至 2020 年,三分之二的《財富》美國 500 強 (Fortune 500) 企業都使用 NPS 作為管理指標。該指標於 2003 年由管理顧問公司 Bain & Compa …用戶研究14 min read用戶研究14 min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