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專才還是設計通才?

資深設計師的反享與反思

Constance Tang
Aug 26, 2021

--

在職業生涯的某個階段,我們往往開始思考並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原本以為在這個過程中,我會更明確知道未來的道路,但幾年來,無論職級上升或崗位換了,尋找合適的道路似乎讓我越發迷惘。最近,我有幸與幾位資深設計師交流,他們真誠的分享與指點讓我漸漸看清那方向。

其中一個困惑是身為設計師的定位。

我習慣將自己定位為「通才型」的設計師。在設計領域內外都充滿好奇心,熱衷於涉獵各種知識,並在 Instagram 上創立「設計雜學」專頁分享學習心得。然而,近期聽到的批評,讓我開始懷疑自己的專業性。再加上近年來 UX 越來越專門化,設計通才真的還有市場價值嗎?

資深設計師的看法

在與幾位資深設計師的交流中,我們討論了未來設計和 UX 職位的就業需求,探討市場對通才和專才的取捨。這是一個相當現實的話題。

有人對通才持懷疑態度,認為隨着市場上各種工種逐漸專門化,設計師必須具備特定專業領域的卓越能力才能保持競爭力。

然而,另一些人則對專才表示擔憂,認為專才僅擅長某一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而具備多種技能的通才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辮免被淘汰。

香港設計就業市場的多元面貌

事實上,兩種論點都有其合理之處。首先,讓我們暸解一下目前設計就業市場的狀況。從我所見,香港的設計就業市場變得兩極:

一方面,UX 設計分工越來越細化是不容置疑的事實。近來,越來越多公司聘請 UX 研究員和服務設計師,這反映市場對 UI/UX 設計師有更明確的分工和資歷要求。過去,設計師可能需要全面參與用戶研究,但現在則需要具備更專業和豐富的設計經驗。這就像 T 型人才的縱向延伸,形成多個 T 的結構。用角色扮演遊戲的語言來形容,就像二轉職業升級到三轉。這種專門化現象在傳統的大公司尤為明顯,他們有足夠的資源招攬各路專才,維持精英化的人才結構。

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忽略工種專門化並非全部的真相。近年來,隨着許多企業數碼轉型,一些新成立的部門、初創公司和小型企業往往借鑑其他初創和國外科技公司的做法,採用扁平化的勞動力結構,而不對設計師明確劃分職級。因此,他們傾向聘請具有多方面技能的設計通才,如產品設計師。這樣一來,公司能夠靈活地調配人力和資金,但這樣階級不分也為無良僱主提供降低設計師的薪酬藉口。

專業能力的多面性

除此之外,專業知識與技能也是決定是否容易被取代的重要因素。我們可以從硬技能的角度來探討這一問題。

軟件技能

有觀點認為專可能被淘汰,原因在於他們的軟件技能容易被替代。確實,隨着軟件與日俱新,學習門檻降低,甚至是業餘人士也能輕易掌握,軟件技能的價值相對降低。此外,中高層人員往往讓下屬操作軟件來設計,對他們來說,了解軟件的功能和價值比操作更為重要。

技術以外的硬技能

然而,專才的技能並不僅限於技術層面。例如,平面設計師所具備的創意、美術風格和藝術感往往獨一無二。儘管今時今日有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人類無限的創意、對專業領域多年累積的深入見解和精渴技藝,仍無法在一朝一夕之間被取代。

個人特質與優勢

除了招聘廣告所列的各種軟硬技能,專業知識還應該涵蓋個人特長和優勢。例如,在 UX 研究範疇,來自不同學術背景的研究員將會有截然不同的研究方向。具有保險執照的工程師,在保險公司的產品開發中也許能夠大展拳腳。這些林林總總的學術專業、工作經歷和特點共同塑造了獨特的個人特質,使你在眾多專才中脫穎而出。

策略思維的價值

對於中高層職位而言,軟技能尤其重要。除了領導能力和商業思維之外,策略思維也是設計通才和專才必備的能力。在為客戶和產品的未來制訂策略和解決難題時,策略思維有重要的價值。

掌握策略思維的挑戰之一,在於理解計算和善用數據,但基本上離不開運用批判性思考來分析、反思和評估現狀,接納和分析各種觀點,並利用理論、數據、事實或其他科學方法去規劃。

綜合兩種論點,我認為無論是通才還是專才,只要他們敬業樂業都應受到尊重,不應該將他們互相比較,或認為一方會淘汰另一方。

歸根究柢,設計的本質是解決問題。正如我們不會比較普通科醫生與專科醫生的價值,也不應該說全端工程師比前端工程師更優勢。對於設計師而言,只要能夠解決問題,他們就是優秀的。

當然,不同公司的背景、定位和服務範圍會影響他們對人才的偏好。有些中高層職位可能更適合專才,有些則更適合通才。在招聘設計師時,我會首先考慮工作性質和設計團隊的現有技能,從而確定候選人所需具備的條件。雖然無法錄取專業能力出眾的人令人可惜,但身為招聘者,我非常清楚團隊缺少哪一張「手牌」。有時候,拿不到職位可能僅僅因為不是公司當下所需的人選。

團隊結構

無論是由專才還是通才組成的團隊,他們在生產力上都具有相當的表現。若以雷達圖表示團隊成員的能力,專才組成的團隊具有明確的分工,各人在他們的專業能力上也很強;而通才組成的團隊則在各方面的能力相對均衡,但能夠透過彼此的差異實現進步。

在理想情況下,這兩種團隊結構最終都會演變成具有更大更完整的能力範圍,使設計團隊的專業光譜更廣闊。因此,組建團隊時,充分考慮成員之間的技能互補,也可達到最佳的團隊協同效應。

結語與反思

透過這些討論和思考,我深刻明白到身為通才,不必感到挫敗或愧疚。我天生對各種與本職無關的事物充滿好奇,對產品和專案的每一個方面都想了解和親自嘗試。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這更使我學習更多知識去幫忙。然而,有同行指責我不夠專業,甚至有人認為我只是想在團隊蹭影響力。直至有人告訴我,身為通才也能幫助客戶並取得成功,我才開始釋懷。

也許我太了解自知,總是根據技能分佈來選擇工作,並依據市場需求來學習。其實,沒有必要這麼較真。人每天只有 24 小時,其中約 8 個小時用於工作。如果將全世界的知識比作分佈在各地的農田,大學時代你挑了某塊農田廣泛地耕作,而繼續深造或成為專家,好比只專注該塊田中的幾株植物,卻放棄了其他以外的知識。深入研究是得還是失?幾年前流行的獨角獸和 full-stack,如今都在談專門化。在時代的洪流下,何不先理清自己的想法?

擁有才能和自信,無論走到哪裡都可以做出佳績。保持好奇心,想學甚麼就去學吧。這些知識將逐步漸累積,最終成為你工作和生活的寶藏,塑造出獨一無二的的才華與特質。

英文原文已發表在我的個人網站,歡迎前往閱讀和交流 🙏

--

--

Constance Tang

UIUX + Product Design @ Memeland, 9GAG / pharm 設計雜學 IG @ pharm.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