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設計的歷史發展與未來

讀《我們的行為是怎樣被設計的》

Constance Tang
Nov 14, 2021

--

近年來,使用者體驗和通用設計等概念逐漸普及,顧及使用者需求的設計已變成一種共識,但你是否知道它們的起源 ——友善設計 (user-friendly design) 已經存在了數十年?

友善設計的起源

「友善設計」一詞最早見於 IBM 工程師編寫的程式設計白皮書,主張擺脫過去忽視使用者心智模型的設計模式。12 年後,蘋果公司以「以人為本」的理念推廣 Macintosh 電腦,使這一詞彙成為該公司的代名詞。放眼當今流行的設計思維和使用者體驗等概念時,可以發現它們源於友善設計及隱含同理心的標準化工業設計流程。

友善設計是人類對過去嚴重失誤和災難的一種反省。

過去,人們普遍認為需要經過培訓和閱讀說明書來學習使用機器,且由專業人員操作。機器設計時主要考慮生產目的,而非使用者的需求。然而,三哩島核災及當時戰時器材的問題,揭示了人機互動設計缺陷所導致的嚴重後果。

受限於「心智極限」,即使是訓練有素的操作員,在危急情況下也可能無法操控與他們心智模型不符的機器。這些失敗案例促使社會重新審視機器配合人類的重要性,進而將友善設計納入生產流程中、制訂各式標準,例如交通標誌和汽車操作系統的設計。這些標準最終發展成為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工業設計。

在二戰後,消費文化的變革顛覆了人們對商品的期望。過去,商家通常以低廉的價格吸引消費者,而毋須創新,但是隨着人們對生活品質和便利的追求不斷提高,他們更傾向購買簡單易用的產品。商家不得不像發明家一樣思考,深入挖掘使用者的需求來制訂產品策略,例如推出多種顏色、採用現代化簡約設計和開發新功能,使商品別具新意、與眾不同和貼心好用。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三哩島核電站的工作人員無法及時確認控制台按鈕的位置,並按錯了關鍵按鈕,導致核洩漏事故。認知心理學家 Don Norman 參與了研究該事件,發現按鈕擺放位置混亂,以及其模糊的含義才是造成心智模型不符的主因。此後,他開創了設計心理學,成為使用者為本設計的先驅,同時也是 Nelsen Norman Group 的創辦人之一。

友善設計的商業價值

儘管友善設計愈來愈受到歡迎,但至今仍有人質疑其價值。部份原因是這些概念在過去十年間才開始受到關注,而商學院不對此並不太重視,導致設計師和管理層在設計流程的做法存有差異。

然而,在 2018 年,McKinsey 調查了 300 間上市公司,分析了 10 萬名主管級員工的設計決策。結果發現,具有全面設計思維流程的公司,在五年內的收益比其他公司高出 32%。

實施標準化的設計流程和設計原則,不僅有助於創造出符合使用者需求的設計,還可以將其推廣,例如 IDEO 的設計思維框架,藉此來提高組織的價值。

探索友善設計的真諦

學習眾所周知的設計流程和設計框架固然有益,而且這t戈於資深設計師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基礎知識,但過度依賴現成的「公式」並將之奉為圭臬可能會限制我們的思考和解難能力,甚至更難以實踐友善設計的理念。

以前,有位麻省理工大學的教授讓學生想像如何改善外星人的生活,以便深入理解以人為本的設計概念。學生們想到,對於外星人來說,卵形的交通工具可能太過露骨。這個練習雖然很滑稽,但學生們能夠擺脫個人經驗的局限,透過想像、觀察和理解他人的生活和需求而設計。整個設計過程雖未採用知名的設計框架,卻是忠實地實踐了友善設計。

隨着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公式化的流程可能有天變得不再適用。我們需要時刻保持對使用者的好奇心,靈活運取不同的研究方法,而不受現有的流程和交付文件所限。如此,方能針對當下的情況制訂最合適的策略。

友善設計:利弊得失?

友善設計皆在使科技變得易用,但有時卻默默地削弱了人類的主導權和基本能力。科技公司宣稱這些是實現友善設計的設計:

自動駕駛的確很方便,但是否令駕駛者逐漸對手動駕駛的技能生疏?
個人化推薦看似能提供更貼心的資訊,但私隱問題卻無法避免地浮出水面。社交生活進一步數碼化,數碼身份的虛實反令人們的心理更不健康?

我們愈依賴機器和科技,獲取資訊的渠道和價值觀愈是容易受到操縱。現在和未來都在考驗我們如何平衡便利性和人性之間取得平衡,以及探索何謂真正的「以人為本」。就如後端工程師懂得很多黑科技,但並不作惡一樣,作為責任日益加重的設計師,我們應為人着想,而非過度操控他們的心理和思想。正如 Google 以前的一句話,don’t be evil。

參考資料

《我們的行為是怎樣被設計的:友善設計如何改變人類的娛樂、生活與工作方式》Cliff Kuang、Robert Fabricant 著

--

--

Constance Tang

UIUX + Product Design @ Memeland, 9GAG / pharm 設計雜學 IG @ pharm.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