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使用者分類:超越 Web2 與 Web3 的界限
隨着 Web3 技術發展,愈來愈多創新產品相競登場,希望同時吸引 Web3 新手與資深用戶,但我們該如何定義這兩種使用者?「Web2 使用者」與「Web3 使用者」的分類真的準確嗎?這種劃分雖然方便,但可能會誤導產品與市場策略。本文將探討為何這種二分法不利於技術發展。
Web2 和 Web3 是技術階段,不是使用者標籤
Web2 與 Web3 代表的是互聯網發展的演進,而非使用者類型。
- Web2:現有的互聯網形態,以中心化社交平台,如 Facebook、Instagram、YouTube 為主,使用者創作內容,但數據儲存在企業伺服器。
- Web3:基於區塊鏈與中心化技術,讓數據主權回歸個人,典型例子包括智能合約、加密貨幣、NFT 和去中心化金融 (DeFi)。
Web2 與 Web3 之間並沒有清晰的界線。許多 Web2 產品開始整合 Web3 技術(如 Reddit 發行 NFT),而 Web3 服務也往往依賴中心化架構(如 OpenSea 使用 AWS 服務器),所以意圖用這些術語來區分使用者是不準確的。
使用者行為是光譜,而非二元分類
現代使用者的行為模式並非「非黑即白」,而是複雜且多元地分佈在光譜之上。
- 現在許多使用每天使用 Instagram、Amazon (Web2),但也可能擁有加密貨幣或 NFT (Web3)。
- 有些人只是投資比特幣,但不理解區塊鏈技術,他們也算是 Web3 使用者嗎?
如果產品設計過度着重「這是給 Web3 使用者的」,可能會錯過使用者真正的需要,錯過更廣泛的市場。我們該考慮的是:使用者熟悉這項技術的程度,及其需求與行為模式,而非技術標籤。
Web3 門檻仍然過高,有礙普及
雖然 Web3 概念與技術也前衛,但許多產品仍然難以使用,令新手卻步:
- 錢包體驗不友善:硬體錢包 Ledger 需要密碼解鎖,但只有兩、三個按鈕,硬體操作麻煩。另外,對新手而言,設定與交易確認流程複雜,反而造成困惑。
- 私鑰管理的壓力:遺失私鑰就等於永久失去資產,對於習慣「忘記密碼還能找回」的 Web2 使用者來說,這是很高的心理門檻。
- 操作方式不直覺:許多 Dapp(去中心化應用)的使用者體驗仍處於早期階段,體驗遠不及傳統應用流暢。
這些問題令 Web3 產品依然是一座銅牆鐵壁,許多潛在使用者被拒於門外。在這情況下,又怎能責怪他們是「不願意接觸或不懂 Web3」呢?此時,我們更應該關注的不是「誰是 Web3 使用者」,而是如何降低技術門檻,讓更多人願意嘗試。
標籤化的風險:技術不該成為身份象徵
如果過度強調 Web3 與 Web2 的區別,可能會產生不必要的對立與偏見:
- 「用 Web3 的人比較厲害,Web2 的人落伍?」 — — 這種心態容易讓新技術變得封閉,降低接受度。
- 「Web3 就一定要去中心化?」 — — 有些人喜歡去中心化,但更多人只是希望有更好的用戶體驗,而非強調技術理念。
這令人想起電子支付的發展歷程。當信用卡、P2P 轉帳、感應支付剛出現時,人們也曾擔心安全性,甚至抗拒使用。然而,隨著 UX 改善,付款流程變得簡單直覺,這些技術才真正普及。Web3 也需要走同樣的路。 當技術變得友善,標籤就不再重要,使用者便會自然地接受它。
更有效的使用者分類方式
與其使用 Web2/Web3 來區分使用者,我們可以採取更實用的分類方法:
1. 根據技術熟悉度分類
幫助產品團隊設計更適合不同群體的體驗,而不是強迫所有人適應 Web3 的高門檻。
- 新手(Beginner):對 Web3 不熟悉,需要簡單的引導與清晰的教育資源。
- 進階使用者(Intermediate):有一定經驗,願意探索新功能,但仍需要良好的 UX 支援。
- 專家(Expert):深度理解技術,對安全性與可玩性有更高要求。
2. 依據使用需求分類
貼近實際需求,而不是將人們框定在技術概念之中。
- 日常使用者:只希望方便交易、存取虛擬資產,不關心技術細節。
- 投資者:關注市場趨勢與資產管理,對數據與風險控制較敏感。
- 開發者:希望建立去中心化應用,需要技術靈活性與工具的支援。
讓技術服務人,而非製造隔閡
Web2 和 Web3 之間的界線應該只停留在技術層面,而不是用作劃分使用者。過度標籤化只會限制技術的發展,讓產品決策失焦。從 Web2 的經驗,我們可以學到:技術應該圍繞使用者需求,並透過 UX 設計降低門檻,讓新技術自然融入日常生活。
如果我們希望 Web3 成為未來的一部分,與其強調「Web3 使用者」,不如思考如何讓所有使用者都能順利進入 We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