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劃分用戶群:為何不宜不把使用者劃分為 Web2 與Web3?
--
隨着 Web3 技術蓬勃發展,你也許正深入探索這範疇。目前市場上湧現許多雄心萬丈的創新產品,旨在吸引初涉 Web3 的新手,同時力圖滿足具備 Web3 經驗者的需求。然而,該如何區分這兩類使用者?將他們稱為 web2 或 web3 使用者是否適宜?一個稱呼,或許會對產品設計與策略造成重大影響。
Web2 和 Web3 是甚麼?
Web2 與 Web3 乃指網際網絡在不同時期的演變。
Web2 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二階段,即我們今日所熟知的網絡形態。其主要特色是社交媒體和用戶生成內容,資料集中儲存於中心化機構。
Web3 則象徵互聯網的第三階段,涵蓋去中心化 (decentralized) 和區塊鏈 (blockchain) 技術,並伴隨着加密貨幣和 NFT,使用者得以重新掌握數據的主權。
身為 UX 設計師,我們需釐清目標使用者,並根據使用者研究結果締造人物誌 (persona)。在產品開發過程中,將曾接觸或尚未涉獵 Web3 的人分別稱為 Web3 和 Web2 使用者,恐對產品帶來不良影響。因此,若誤定用戶群並賦予不妥的名稱,恐怕使產品策略偏離正軌。
那麼,為何將使用者如此劃分並不妥當呢?
技術界線並非清晰可辨
首先,我們需澄清的是,Web2 和 Web3 這兩個術語主要用於描述技術特性,並不適宜用來區分使用者。更重要的是,這兩種技術之間的界線並不明確。由於 Web3 目前仍處於發展初期,將其與 web2 的界線劃分清楚極為困難,且許多平台會同時運用這兩種技術。例如,Web2 平台可能會融入去中心化功能,而 Web3 平台在某些方面仍依賴中心化元素。因此,我們應避免以這樣的方式去區分使用者,或將重點放在他們所使用的特定技術和平台上,而應該探討不同技術各自的特點和優缺點。
多元化的使用場景
此外,我們難以明確區分誰是「web3 使用者」,因為這不是非彼即此的情況。
在當今社會,我們用 Instagram 追蹤他人、借助 Google 搜尋、透過 Amazon 購物,同時也可能投資加密貨幣和 NFT。儘管 Web3 技術往往被視為 Web2 的去中心化替代方案,但隨着這些技術日漸普及,很多人會同時使用這兩種技術。因此,將其簡化為二元對立的觀念,便無法準確呈現人們在網絡上的實際使用情況。事實上,這兩種技術相得益彰,web3 應用依賴 web2 基礎設施提供服務,因此我們不應將使用者如此片面地劃分。
技術艱深令人望而生畏
如前所述,web3 尚處於孕育階段,無論在技術架構或用戶體驗上,都仍然存在諸多不足與待解決的問題。
當我們初次涉足 Web3 時,往往會在產品設計、易用性和可及性等方面遇到挑戰,這主要源於不完善的用戶體驗。儘管洞悉 Web3 的奧秘讓人感受到站在技術潮流尖端的興奮,但 Web3 社群,不論是開發者或是使用者,都鮮明地嚷着「技術至上」的價值觀,並過份追求科技術語展現「科技感」,忽略了簡潔明暸的指引訊息。甚至在用戶體驗方面,Web3 相關產品也有顯著的缺陷,如熱門硬體錢包 Ledger 的開箱設定便是一個明顯的反面教材。這些技術艱深得令人生畏,讓潛在使用者望而卻步。
若技術像銅牆鐵壁難以接近,又怎能說有人「拒絕接觸 web3 而選擇停留在 web2」呢?
標籤引發污名化效應
一旦將「標籤」加諸使用者身上,將可能招致污名化的惡果,後果不堪設想。這些標籤使人們誤認為投身 Web3 領域的人更優越,而那些仍駐足於 web2 的群眾則陳舊落伍。如此行為無疑是排擠後者,甚至是歧視,可能使他們止步不前,阻撓新技術的傳播與發展。
回溯當年網絡金融服務的初現,普遍認為其難以駕馭和理解,但隨着 P2P 轉帳及非接觸式電子支付的問世,這些技術逐步滲透日常生活,如購物和餐飲消費等用途,相應的配套和應用程式亦變得愈發直觀易用,從而推動網絡金融等服務的普及。其實,技術能否普及確實取決於「天時地利人和」等綜合因素。
重新塑造 Web2 與 Web3 的使用者定位
若從產品設計的角度出發,僅根據 Web2 和 Web3 劃分使用者,可能導致目標用戶群的判斷失準。設計師若認為「Web3 使用者」更傾向於使用 DApp (去中心化應用程式),他們可能將產品設計重心置於此,卻忽視了其他使用者的需求。然而,實際上我們要考慮不同技術背景的人士。因此,需要更精準的詞彙來區分他們。
我們可以借鑑人物誌中常用的「科技熟練程度」(technical proficiency) 來劃分使用者,根據他們對 web3 的經驗,將其劃分為「入門」和「進階」使用者:
入門使用者:對新技術和相關概念尚不熟悉,需更多指引和支援,如使用教學和問題解答。
進階使用者:對相關概念有深入的認知,他們可能更關心產品的技術特性、安全性和未來動向等方面。
如此分類方式能協助設計師更精確地界定用戶群,正確把握目標使用者的需求與期望,從而更好地設計產品和制訂策略。
Web2 與 Web3 之間的差異僅限於技術層面,不應延伸至使用者。將此用以標籤使用者並不妥當,可能導致產品策略失誤,並在使用者間引發對立與分歧,進而不利於 Web3 技術的推廣和發展。我們應借鑑 web2 的經驗,深入了解用戶群的特點和需求,以提升 Web3 技術的易用性、體驗和普及教育。唯有擁抱開放的態度,我們方能邁向更開放、創新的互聯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