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漢瑞:香港設計之父的跨文化創新與永恆魅力

從觀展到閱讀:從石漢瑞作品中的個人思考

Constance Tang
8 min readSep 5, 2024

在香港這個東西方文化熔爐,被譽為「香港設計之父」的國際知名設計大師石漢瑞 (Henry Steiner) ,以作品巧妙地交織東西方文化,讓世界見證了香港的獨特魅力,共同擦亮了這座城市作為文化薈萃之都的金漆招牌。

石漢瑞,曾為眾多知名企業設計標誌。代表作包括匯豐銀行、牛奶公司及香港賽馬會的經典標誌。他還為渣打銀行設計了於 1985 年、2003 年及 2010 年發行的鈔票。這些作品不僅彰顯石漢瑞的卓越才華,更成為了香港視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最近,我有幸參觀了 M+ 博物館的《石漢瑞:化圖為語》專題展覽,並細讀了《石漢瑞的香港》這本書。這兩次體驗讓我深入了解石漢瑞的設計理念,也對香港設計的發展脈絡有更全面的認識。以下我想結合這兩樣分享一些心得和感悟。

真正的跨文化設計

石漢瑞的跨文化設計哲學深根於他的多元文化背景和敏銳的洞察力。他摒棄了表面的文化元素拼貼,致力挖掘各文化間的共通點,以保留每種文化的獨特魅力。他的設計追求互補與和諧,創造出兼具國際視野和本土特色的視覺語言。

攝於《石漢瑞:化圖為語》

話雖如此,作為觀展者和讀者,在欣賞石漢瑞的作品時,我曾困惑如何區分純粹拼湊東西方元素和深入詮釋內在共通之處的創作。

經過反覆咀嚼石漢瑞的跨文化設計理念,我認為該這麼說:跨文化設計的精髓在於深度詮釋東西方的文化內涵,而非僅停留於淺表的融合。深度融合猶如圖像中的負空間,可引發觀者無限的想像。優秀的設計不只在視覺上令人驚艷,更應在內涵上引人深思,讓人回味無窮。

當時這種中西合璧的設計風格,在 1980 年代顯得非常前衛,與香港作為東西文化交匯點的特質不謀而合。這些設計作品不僅強化了香港的國際形象,還在社會動盪時期重塑了香港人的歸屬感與身份認同,影響深遠。

然而,隨著全球化的浪潮,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已不再是獨占鰲頭。如今香港今非昔比,某些時候,以中西合璧為綽頭反而顯得牽強。儘管如此,石漢瑞巧妙地將圖像與文化符號融入設計中,營造強烈的對比和視覺衝擊,作品所展現的創意與活力,仍然值得當代設計師從中借鑑。

實踐導向的設計方法

石漢瑞的設計過程通常從實作出發,在創作過程中不斷洞察,隨後才為作品編識合理的敘事或含義。這使他的設計自然而然而生,不受預設概念所束縛,在創作過程中保持開放和靈活,有助更好地捕捉靈感和不斷完善作品。

這種「實踐先於理論」的方法如醍醐灌頂,因為它與當前主流設計教育推崇的「先有概念、故事,後有設計」形成鮮明對比。若非出自大師之口,這種實踐導向的設計方法恐怕引發不小爭議。這兩種方法如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無絕對的先後或對錯之分,但實踐導向可能更依賴設計師的直覺與經驗。對新晉設計師而言,匱乏實作經驗可能導致設計僅有形式,缺乏深度。

設計思維提倡的設計過程 (Gibbons, 2016)

另一方面,不知是受 UX 設計還是教育影響,現今的設計師往往過於思前想後,堆砌大量概念,卻遲遲不敢動手,最終設計成果又難以與概念銜接。我認為,習慣深思熟慮的人應嘗試多付諸行動;而習慣即興創作的人則應多動腦思考,不時切換工作模式可能帶來更好的成果。

追求經典,超越時尚

細味石漢瑞娓娓道來的設計案例,不難發現「永恆性」(timeless) 是貫穿其中的金線。

以他為匯豐銀行選用 Times New Roman 襯線字體為例,儘管當時襯線字體已漸顯過時,但石漢瑞卻堅持認為這款字體能夠塑造出超越潮流,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可靠形象。這種追求經典的設計理念體現了他對品牌發展的深謀遠慮。

攝於《石漢瑞:化圖為語》

在品牌重塑 (rebrand) 方面,石漢瑞同樣展現了他的審慎態度和對傳統的尊重,而非一味求新求變。他傾向幫助品牌「尋根溯源」,突顯核心價值,延續既有形象,確保品牌在更新迭代的過程中不失其核心價值和辨識度。

無襯線字體入侵

反觀自 2017、2018 年起,「從簡」的趨勢在各大品牌中蔓延。從 Google、Pinterest 和 Microsoft 等科技巨頭,到 Burberry、YSL 和 Balenciaga 等時尚品牌,紛紛迎合極簡主義潮流,試圖吸引年輕消費族群。這些品牌都簡化其標誌,將傳統的襯線字體 (serif) 改為更現代的無襯線字體 (sans-serif) 。這種現象又稱為「無襯線字體入侵」(Sans-serif Invasion) (Carpenter, 2017)

通常襯線字體與歷史感、正式和優雅相聯繫,而無襯線字體則給人簡潔、現代的感覺。然而,這種簡單的二分法導致許多品牌過度追隨潮流,忽視了自身的獨特性,最終在激烈的市場中喪失辨識度。尤其是在以黑白為主色調的時尚品牌中,原本精緻的標誌逐漸被千篇一律的風格所取代。

科技及時尚品牌的新舊標誌 (Why Do so Many Brands Change Their Logos and Look like Everyone Else?, 2020)

隨着這股潮流開始放緩,我們應明白追隨潮流不應犧牲品牌形象。這亦印證石漢瑞尊重品牌的核心價值、追求永恆性是正確的。當然,成功的品牌形象不僅依賴標誌本身,還取決於整個品牌體驗、公關傳訊和行銷策略的協調。只有這樣,才能在當今瞬息萬變的時代中,既「傳承傳統」又能「擁抱潮流」。

石漢瑞的設計理念和實踐,為現代設計師提供了寶貴的啟示。我認為他在「抽取文化符號」方面尤為突出。細察石漢瑞的設計作品,不難發現「文化符號」在設計中的重要性。設計風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賴設計師對特定風格元素的理解和運用能力。這也突顯了學習設計史和藝術史的價值。深入理解並靈活運用文化元素,對於創造出既有文化內涵,又具有視覺吸引力的設計作品至關重要。

關於《石漢瑞的香港》一書

《石漢瑞的香港》以石漢瑞的視角和經驗為主軸,深入回顧他在香港的設計。書中不僅記錄了石漢瑞如何將東西方文化巧妙地融合在設計作品中,還間接展示了香港在八十年代的設計風格。透過石漢瑞的各種設計案例,讀者可以了解他對跨文化設計的見解,以及香港設計的獨特魅力。

此書可於 M+ 博物館商店或天地圖書購入。

對石漢瑞為匯豐銀行設計的作品有興趣嗎?您知道匯豐那一對銅獅的名字嗎?推薦您瀏覽 HSBC History 網站。網站圖文並茂,記錄了匯豐銀行品牌識別及其六角形標誌的歷史。無論您是設計愛好者,還是對歷史感興趣,都不容錯過。

參考資料

Potts, B., & DeWolf, C. (2024). 石漢瑞的香港. Zolima Limited.

Dewolf, C. (2023, September 14). The Steiner Series: Branding Your Wallet. Zolima City Magazine. https://zolimacitymag.com/the-steiner-series-branding-your-wallet/

Why do so many brands change their logos and look like everyone else? (2020, November 18). Velvetshark.com. https://www.velvetshark.com/why-do-brands-change-their-logos-and-look-like-everyone-else

Carpenter, D. (2017). What is the Sans Serif Invasion? Connectionmodel.com. https://www.connectionmodel.com/blog/what-is-the-sans-serif-invasion

Gibbons, S. (2016, July 31). Design Thinking 101. Nielsen Norman Group. https://www.nngroup.com/articles/design-thinking/

--

--

Constance Tang
Constance Tang

Written by Constance Tang

UIUX + Product Design @ Memeland, 9GAG / pharm 設計雜學 IG @pharm.design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