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日本便當歷史:隱喻與設計哲學之融合

從日本百姓所用的「便當」探索便當歷史,並剖析便當背後的隱喻和設計哲學。

若要洞悉日本設計哲學,不妨從平民百姓日常使用的「便當」開始探索。

作為日本傳統器物,便當的歷史比許多國家的午餐盒/飯盒更為悠久。它無聲地傳遞替廚師的心意,同時反映人們對自然和神靈的敬畏之情。在日本文化中,便當不僅是一件傳統器物,更是一種隱喻、一個儀式、一個文化產物。

雖然便當的歷史源遠流長,跨足幾百年的傳承,但它仍在全球快餐文化的衝擊下穩定立足。這不僅源於其獨特優雅的外觀,更在於它能夠順應不同時代用家的需求而變。時至今日,日本人依然經常使用傳統和現代的便當盒作為外帶和個人餐盒。這些便當盒既保留了傳統餐具和餐飲文化特色,又隨着當代潮流不斷革新。它的設計與威名啟發了菲律賓、韓國、臺灣、印度等鄰近國家相繼創造出類似的便當盒。

臺灣便當
臺灣便當-ayustety from Tokyo, Japan — IMG_1075, CC BY-SA 2.0, Credit

便當的歷史回顧

鐮倉時代 (1185–1333)

在便當誕生之前,人們習慣將乾米飯搓成小球,用用名為「風呂敷」的布將飯糰包裹起來,方便帶去上班或長途旅行。

安土桃山時代 (1568–1600)

此時期的便當主要用於野餐,如賞櫻會和茶會等。因此,便當設計通常為單層,並富有藝術性。

江戶時代 (1868–1803)

江戶時代社會和洽安寧,各類娛樂活動如能劇文樂蓬勃發展。劇場的中場休息成為優雅的社交時光。觀眾可於此時與演員見面,並將裝滿佳餚的便當作為禮物贈送給心儀的演員。隨後,劇院為了爭奪觀眾,大量生產並銷售這種菜餚豐富的「幕內便當*」,讓觀眾爭相購買。幕內便當的菜式比普通飯糰更加精緻多樣,進而發展出後來用於正式場合的宴會式便當。

*幕內:指劇幕後或中場休息

幕內便當

同一時期的文學《柳庭記》也告訴我們便當一詞的起源:

備「便」而充「當」其用

這意味着在戰爭期間,便當這詞語是用來描述方便用來分配如食物和軍糧的事物,反映了便當最早期的用途。

明治時代 (1868–1972)

在日本天皇推行明治維新下,日本稱極向西方學習,並實施了一系列大規模的改革措施,以促進國家工業化。在這一時期,交通和鐵路系統的先進發展,使人們可以前往更遠的地區工作。因此,各個車站的便當逐漸富有當地特色,乘客會在車站購買「駅便當」,以便在旅途中享用。時至今日,駅便當依然肩負重任,將當地食材融入便當之中,成為推廣當地農產品的最佳廣告板。

駅便當
Photocapy — The advantages of rail travel, CC BY-SA 2.0. Credit

大正時代 (1912–1916)

在明治時期數年後,日本逐漸發展成為工業城市,無論工業還是軍事方面,對金屬的需求日益迫切、產量也大幅提升。市場上開始出現了鋁製便當盒,雖然價格較高,但清洗方便。然而,在一戰後,日本面臨糧食短缺,僅有少數日本人能夠購買得起鋁製便當盒,從而導致身份歧視和差別對待的問題。

回到現代

微波爐和便利店的出現促進了日本的快餐文化。許多木製或金屬製成的便當盒逐漸被保麗龍或發泡膠物料取代,使便當盒更加便於攜帶。不過,近年來日本人越來越重視環保,他們逐漸在學校和工作場所使用可回收的餐具,以減少環境污染。

便當盒裏裝了甚麼?

外盒物料

便當盒可以用各種材料製作,其中以漆木製成的便當盒最昂貴,其次是橡木、玉蘭、竹葉、松木、梅木或未經加工的木材。松、竹、梅被譽為日本藝術的吉祥三寶,象徵平安和祝福,具有特殊意義。

隨着日本進入工業化時代,鋁製和不銹鋼便當盒因能體現身份象徵,而大受歡迎。然而,新一代的年輕人開始關心便當盒帶來的社會和環境問題,因此更傾向使用可回收物料製成的便當盒,而非一次性物料,為環保出一分力。

內藏佳餚

最早期的便當只有米飯或飯糰,中間放紅色的水果象徵日本國旗,而經典的幕內便當則有米飯、烏梅、三文魚和煎蛋捲。自從日本對外開放後,便當也出現了西式菜餚,如意大利麵和漢堡包。賞櫻時,人們將食物製作成櫻花的顏色或形狀,與親朋好友共享佳餚美景。

便當盒裏的食物總是能隨時間和場合靈活變化,唯一不變的是堅持食物的天然原味,不含人工成份,幽婉地呈現四時八刻。食物份量雖小,但讓你方便且優雅地一口一口品嚐,進食不著痕跡。這背後的思量和內斂可說是典型的日式風格。

四方結構

便當的內盒巧妙地分為幾個間隔,這種盒子結構在其他日本工藝品也很常見。盒子結構規定了人們在矩形盒子裏吃飯和做事,符合日式禮儀,具有教化作用,展現了日本人的秩序與禮節。

儘管便當盒的外觀無法改變,但拼圖般的內部佈局可以讓人隨時更換食物,變化多端。近年來,甚至出現了把盤、碟、杯、罐,以及筷子一同放入便當盒的設計,讓便當變成既有趣又實用的藝術!

便當隱含的日式哲學

製作看起來美味的佳餚,好讓雙眼都能夠品嚐。

— Japan Forum Newsletter

日本烹飪理念重視美感和味道,而非他物。廚師製作食物時,會以「看起來美味」為目標,將來自自然界的白、黑、黃、紅、綠五色及甜、酸、苦、辣、咸五味融入味道與色相之中。有時會規定粉紅色或紅色的食物不可與綠色食物搭配,以使色彩更和諧。此外,擺盤和食物也不能過多,以免破壞整體平衡。嚴格的規定賦予便當和諧和平靜,使食客對便當印象深刻,需要欣賞幾秒才開始慢慢品嚐。

在食物選材方面,傳統的便當不離豆腐、雞蛋、蔬菜、米飯、乾果、生魚等基本食材。便當中的食物份量不多,但物美價廉,體現日本設計理念之一「小而有力」。

日式美並不複雜,它簡單得恰到好處、十分和諧,處處隱約展現出自然、四季和禪意。

日本人長期生活在小島上,與西方人的交流受到限制,因此他們習慣透過洞察事物本質的方式來學習。相比起用頭腦思考,他們更傾向用眼睛觀察和思考細節。

以便當為例,我們可能認為便當無特別之處,但對於日本人來說,它如同畫框般捕捉瞬時的食物風景。這片美景與春夏秋冬、四時八刻密切關連。便當也是一種交流的媒介,舊時人們將便當送給他們喜歡的演員、歌星或生病的親友。如今,父母為孩子製作可愛的卡通便當、年輕的情侶依然用便當互訴愛意。儘管便當的形式已不再如昔日傳統雅致,但無論多麼隨意、多麼現代化,它仍延續了百年來的文化內涵。這或許便是便當文化賦予當代人的永恆答案。

本英文原文及中譯版均根據大學時期的短論文重新撰寫,感謝老師的悉心教導。英文原文已於 2021年 4 月 1 日於我的個人網站 http://constance-tang.com 發佈,歡迎前往閱讀及指教。

參考資料

Kenji Ekuan (1998). The Aesthetics Of The Japanese Lunchbox. London: The MIT Press.

李佩玲 (2002). 和風浮世繪 日本設計的文化性格. 台北: 田園文化.

Ngoc (2007). History of Bento. http://www.cookingcute.com/history_of_bento.htm

Eva Lucks (2001). Eating Our Way Through Japanese History — A Brief Study of the Obento. Retrieved from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Arts and Science website: http://artsci.wustl.edu/~copeland/obento.html

--

--

Constance Tang

UIUX + Product Design @ Memeland, 9GAG / pharm 設計雜學 IG @ pharm.design